山東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古代詩文閱讀和鑒賞
古代詩文閱讀和鑒賞
理解句子,把握文意
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三、歸納內容要點,把握文章主旨
閱讀一篇文章,目的是要了解其中寫了些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態度。如果用簡明的語言把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提煉出來,那就是概括。要概括得恰當,就得對文章有正確的理解,抓住文章的中心。概括時要注意比較,通過比較才能發現事物的異同點,掌握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特征,作出準確的概括。因此,概括時,不能孤立地看一個句子或一個片段,要聯系上下文,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作者的觀點、態度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的傾向性。
在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表現在對事件的是非評價和對人物的愛憎情感上,這種思想感情有的集中體現于某些議論性的語句中,有的則融于敘述的字里行間。
在議論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是文章的論點或由論點引發的感慨。當然,讀文古文.最重要的還是借助已掌握的文言常識,掃除文字上的障礙,準確地理解每個句子,才能正確地把握文意,才能歸納概括文章的要點和中心思想。
四、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文章是作者某種情感的流露、某種觀點的表達。閱讀優秀的作品不僅能使人們得到精神的愉悅,同時又是在與作者進行種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閱讀者在字里行間應能感受到作者那種時代的心律和情緒的脈搏。
“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這是考試大綱的一項要求,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從作品本身分析、挖掘出作者的觀點態度。作者表達其觀點態度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表露的,具有顯形性、明示性。另一種情況是沒有直接表露的,具有隱形性和暗示性。它或是在文中一句關鍵的話語之中,或是在夾敘夾議之中,并非直抒胸臆而是隱含文中。在這種情況下發掘作者的觀點態度,是有一定難度的,它需要閱讀者細心體會,仔細領悟才能把握。
其次,要具體辨析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掘:
發掘文章的論點或由論點引發的感慨,這一般就體現作者的觀點態度;
發掘作者對事件的是非評價,這種價值判斷是作者觀點的體現;
發掘作者對人物的愛憎情感,這種思想情感的傾向性體現了作者的態度;
還可以從用詞的褒貶色彩來發掘,推斷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非標準。
總之,“文以載道”,作者對“道”的表露評價,他的價值判斷,總要在文中或明或暗地顯現出來,只要我們聯系全文,仔細梳理,認真辨識,就一定能分析出作者的觀點態度來。
五、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現手法
1、正確地解讀
A、解讀是鑒賞的基礎。解讀一首詩,從理解詞句到把握主旨,常常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必須反復斟酌,有時還要了解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并參讀有關的資料,才能達到正確的解讀。
B、解讀古詩有二忌:
一忌望文生義,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自居易《琵琶行》).這是“互文”,意思是主客一同下馬,而后上船,如果解讀成主人下馬時客人已在船上,則下句說的“舉酒”似與主人無關,于義不通。
二忌主觀臆斷,例如“問君西游何時還”(李白《蜀道難》),有人認為“君”指唐玄宗,“西游”即西狩,指玄宗因安史之亂而入蜀;這樣來解讀此句,整首詩的內容就染上了政治諷諭的色彩,不合詩人極言蜀道之險的原意。
通過吟誦達到動情
A、詩是訴諸讀者的感情的。要鑒賞就必須進入詩的境界中去,用心感受詩人對生活的體驗,進而在思想感情上跟詩人發生共鳴,這就叫做動情。
B、使自己動情的最好辦法是吟誦。吟誦一首詩,不管自覺與否,你是在替詩人說話,至少也是在聽著詩人的聲音,這可以幫助你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眼前只浮動著詩中所描寫的那些人、事、物的形象;讀的次數越多,這些事物的形象越清晰,感情自會油然而生。古人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讀詩也應如此。
C、經常吟誦詩詞,不僅可以啕冶我們的情操,還有助于涵詠習慣的養成。
3、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A、詩是抒寫心靈的藝術,詩人的心靈就蘊含在詩的意象和意境之中,能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才能懂得詩的審美價值。
B、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個哲學概念,指“我”以外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物象本質上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在詩人筆下常常要蒙上一層主觀色彩,最明顯的例子是古代的詠物詩,總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流露出詩人的感情和意緒;其次是形容詞的運用,如李白以瑤臺鏡喻月,杜甫以九重真龍喻馬,白居易以急雨、私語等喻琵琶聲。意象的產生是移情的結果,五代詞人牛希濟的名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就是一個明證。
C、意境則常指一幅完整或相對完整的畫面而肓,但不是平常意義上的畫面,而是一種融合著詩人感情和意緒,能引發讀者想像和聯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藝術境界。例如,讀曹氏父子的詩,你會覺得如置身于慷慨蒼涼之境;讀陶淵明的詩,會覺得淡遠寧靜,如入無名利之鄉。
4、詩有情致理趣,因而耐人尋昧并給人以美的享受。
A、詩的情致理趣跟煉字有關。例如賈島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題李凝幽居》),其中的“敲”字就是經過反復錘煉的。用“敲”,表示門已關閉,主人已入睡,再聯系上句“鳥宿”一語.可知此刻已是深夜;敲,是要發聲的,在萬籟俱寂中忽然傳出清脆的敲門聲,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這就有了審美情趣。如果用“推”來替代“敲”,那就只剩下一個僧人月夜訪友的意思,內容上要遜色得多。
B、詩的情致理趣又常常隱藏在文字背后,叫做“文外曲致”,人們常說的待貴含蓄,即指詩有文外曲致而言。
C、寄托,可算是文外曲致的一種特殊形態,因為它涉及一首詩的整體構思。
六、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
1、“詩言志”,“志”即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也就是詩歌的思想內容。古代詩歌熔鑄了作者的感情、旨趣、愛憎、哲理,體現著作者對生活理念的認識,對社會價值的判斷。把握思想內容,是閱讀鑒賞的高級活動,它能體現閱讀者的綜合概括能力和辨識透視能力。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一般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A、以詩作為本,從“文本”出發,深入理解其意,力求評價客觀、公正。
B、應抓住關鍵詩句,透視其思想內容。關鍵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也可稱為“詩眼”、“詞眼”。
C、要從詩作的意象中發掘其思想內容。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要對詩歌中的典型意象進行充分的想像,綜合考慮其內涵意蘊。
D、要顧及全篇,顧及全人,要聯系社會時代背景。
顧及全篇,即從全文來審視,不能只就局部盲目推論;
顧及全人,即應了解作者的基本經歷、處世為人、道德操守等,避免脫離其人,空泛評論;
聯系社會背景,即將詩作與作者所處的時代及當時的社會狀況聯系起來思考,作品總有那個時代的烙印、痕跡,不能拋開這些就文論文。
總之,對古代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是一種整體的認識與判斷,有個思維整合的過程。我們要從詩作出發,多方位、多視角地考慮,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生活體驗,進行綜合歸納,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古詩歌閱讀演練
(一)閱讀古詩,回答問題。(4分)
桃 花 溪①
張旭(唐)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②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 ②磯:水面的大石
7.詩人“問漁船”,可能問什么?(2分)
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情感?(2分)
7.(2分)可能問:“洞在清溪何處邊?”或者桃花源在何處。
8.(2分)對美景的憧憬;對田園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悵惘、無奈。(答出一點即可)
新晴野望
唐·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①。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②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③事南畝④。
[注]①氛垢:霧氣和塵埃。②白水:銀白色的河水。③傾家:全家。 ④南畝:農田的代稱。
8.這首詩寫出了雨后初晴原野 “ ”的特點。(2分)
9.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這是一首田園詩,寫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
B.頷聯和頸聯四句的景色,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
C.頸聯中“明”和“出”, 語言精煉而傳神,緊扣景物的特點。
D.尾聯平添生機和活力,但農忙與詩人的悠閑形成對比,隱含詩人慚愧之情。
8.(2分)清新(或“明凈、空曠”)(意對即可)
9.(2分)D
(二)閱讀古詩,回答問題。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
【注】此詩是天寶十二載(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時所作。向:接近,將近。
6.從修辭角度對“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作一點賞析。(2分)
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清溪清我心”,詩人一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給人以“清心”的感受。
B.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發出了對新安江由衷的贊嘆。
C. “空悲遠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鄉的人,這里是詩人自指。
D. 最后兩句的意思是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是在為他自己遠游他鄉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心一種落寞郁悶的情緒。
6. (2分)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這樣一幅美麗的倒影,使讀者如身入其境。(寫出比喻,1分,作用、效果得1分)
7. (2分)B
(三)閱讀古詩,回答問題。
臺 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韋莊,晚唐詩人。臺城,舊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寺一帶,靠近玄武湖。
①.詩的第二句中一個“ ”字寫出六個短促的王朝一個接一個地衰敗、覆滅史實,突出了變幻之速,而一個“ ”字,則借鳥的歡啼之聲,巧妙地表達出詩人面對歷史遺址的感慨、悵惘的心情。(2分)
②.詩的第三、四兩句,最為讀者稱道,請你從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作一點賞析。(2分)
③.班級出一期以“唐詩之旅”的黑板報,第一小組同學收集到如下的詩篇(含《臺城》,另據考證,杜牧的《江南春》描寫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區的風景)想設計為一個欄目,請你請根據它們所抒發情感的相近點,為這個欄目命名(不超過8個字)。(2分)
欄目名稱:《 》
①(2分)夢 空
②.(2分)示例一:運用擬人的手法,用臺城柳不管王朝(人間)興亡,不解詩人感慨,反襯出歷史衰敗的無奈,角度巧妙,耐人尋味。示例二:將臺城柳的煙籠長堤的生機勃勃與王朝的衰敗形成對比,突出了歷史無情,角度巧妙,耐人尋味。(點明修辭手法1分,表達效果與答案示例有關或與詩句較切合即得1分) ③. (2分)南京(金陵、石城)懷古(詠史)9評分建議:兩個關鍵詞各1分)
四、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 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富麗堂皇 ,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 虛幻飄渺 凄寒蕭條 繁華熱鬧等。
(2) 有人說,詩的后兩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趨炎附勢的人。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簡要說明。
答:觀點一:這種說法有道理。
此詩贊譽石湖美景,也包含對石湖主人的贊頌。“人”是指勢利小人,這些人在范氏去職歸隱后不再與他來往,范氏卻不以為意,反而享受田園之樂,這與作者終生不仕的人生態度相契合。
觀點一:這種說法不確切。
此詩描繪了石湖清幽恬靜的美景,表現的是作者對石湖主人歸隱田園的贊賞。“人”只是泛指,無人相煩正是幽靜的要素,不是寫范氏失勢后的世態炎涼。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觀點態度” ,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軍城早秋
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解析: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案: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六、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 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①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注:①張孝祥:南宋初詞人。這首詞,因船行洞庭湖畔黃陵廟下為風浪所阻而作。作者與友人信中提到:“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
②波神:水神。③準擬:準定。
①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② 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5分)
12.(10分)
①(2分)D
②(3分)
蘇軾 辛棄疾 豪放派
③(5分)
第一問:達觀、豪邁的胸懷
第二問:略
七、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籜(tuò),筍殼。 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
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八、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滿 江 紅 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筑的土山苑囿、亭臺宮殿。
⑴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4分)
⑶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參考答案】⑴想當年,到而今。 借代。
⑵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⑶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人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九、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 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悵:慨嘆世人忙于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
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解析】本題是對關鍵詞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結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誰復吊沅湘”、“樹轉午陰涼”,含義不難理解。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對比。
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題是對表現手法的考查。對比或襯托應該說是準確的,但題目說的是“最突出的表現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認為應該可以。
十、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注】蔡家親:表親
(1)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
答: 此詩表達了詩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帶悲)的感情。
(2)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4)
答: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理解這首詩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學對作品的感情把握會有益處。
十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寄 遠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1)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詩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1)一方面描繪水流的悠長、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寫情,烘托出客子思歸的孤寂心情。
(2)這兩句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更增思家之情,詩人看見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或紅袖的悠閑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鮮明的對照,越發襯托出旅思的凄涼,進一步觸發了詩人的思家之情)。
【命題立意】(1)本題考查詩歌景和情的關系,“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應從兩個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寫出了什么內容,二是對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題考查詩歌情感變化,首先找到導致感情變化的因素“紅袖憑江樓”,然后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sanjie.org/sdcrgkfxzlgqdyw/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