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三十篇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三十篇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 維
一、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盛唐詩人。官至尚書右丞。擅長詩與畫,兼通音樂,并能使諸藝互通,尤以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著稱,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邊塞和送別的詩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王維于天寶三載(744年)在藍田購買了輞川別業。每到休假之時,他便來到那里,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時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諫諍的人,紛紛受到壓制、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王維早年經國濟民的心志開始冷淡下來,他要在山水之間尋求寧靜、安逸的生活環境,以潔身自好,躲避政治風險。
王維的輞川別業地處陜西藍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輞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輞川別業傍山臨水,風景非常優美。裴迪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他們經常一起“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品嘗山林隱逸生活的樂趣。這一年的臘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溫習經書,準備去應科舉考試。王維居住在輞川別業頗有孤獨之感,便寫了這一封信給裴迪,約請他明年春天來這里與他同游。
二、解題
【山中】點明地點,即輞川別業。【秀才】是唐代對中進士者的一種通稱。【裴迪】王維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輞川別業的常客,也是王維寄情山水的同道。【書】點明了體裁。
三、語言知識積累
1、足下方溫經 方:正,正在。
2、與山僧飯訖而去 訖:罷,結束。
3、多思曩昔,攜手賦詩 曩昔:以往,從前。
4、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是中:這當中。 忽:不注意,忘記。
5、山中人王維白 白:書信中對平輩晚輩的謙辭。
四、文章分析
這封信可分為三段。既敘朋友情誼,又寫自然景物,流利酣暢、揮灑自如。
第1段概述自己出游的經歷。雖然時值臘月歲尾,但風景仍可觀,氣候尚
適宜。只是因為裴迪正在溫經,準備應試,不便相擾,所以只好獨自入山游玩。在感配寺稍事休息,與山僧在一起吃過齋飯后,便踏上旅途了。這一段寫得干凈利落,只交代了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獨自出游的寂寥心情。正因在山上索然無味,才無事可敘,幾筆帶過。
第2段寫旅途的經歷。作者在旅途上有了新的發現,這使他很興奮!所以他才用重彩濃墨比較詳細地記敘、描繪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當北行涉過水色深沉的灞河時,已經是明朗的月亮照耀城郭的時分了。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的細波密紋隨月光上下浮動。山上的燈火,透過樹林明滅可見。從深巷傳來如豹吼一樣的犬吠聲,村中夜間舂米聲和稀疏的鐘聲此起彼伏,一并作響。這時作者見到了月光下的水波、燈火,聽到了犬吠、夜舂和疏鐘。切實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敘述極其真實、細膩,使讀者感到景如己見,聲如己聞。下面寫到中途休息時,在他自己獨坐,童仆無聲的情況下,不由得又從眼前的孤寂想起了好友裴迪。他回想起往日與裴迪攜手賦詩,在小徑散步和面對清流的愜意,更產生了無限的相思之情。
第3段,正因思念之切,才引出這段熱情相邀的文字。作者惟恐裴迪不來,才極力鋪敘輞川春日景色之美。下面展開的是一幅輞川春日美景圖。初春草木萌芽吐綠,遠山清晰可見,水中小魚輕輕地躍出水面,白鷗展開雙翅往來飛翔,綠草地被露水潤濕,山雞在麥田里啼叫。山青、樹綠、草潤、魚躍、鷗翔、雉鳴,眾多物品都在預報著春天的即將來臨。作者說:這樣美麗、迷人季節的到來,已為時不遠了!你能前來與我同游嗎?他相信這一切對裴迪是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的。他又補充說:只有你這樣對春天有悟性的、不俗之人我才愿相約。這里的春天太有趣了,你可不要錯過時機呀!在這一段里,作者從風景的優美到二人的志趣相投全都說到了,在如此熱情的邀請下,裴迪豈有不來之理!
五、重點內容分析
1、作為一篇書信,本文在內容上有什么體現?
書信是直接與接受者對話的,其所敘之事、所寫之景、所抒之情都應與收信人有密切關聯。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處的往事,以二人共賞的風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來吸引、說服對方。在這封信中,雖然寫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敘友情卻是貫穿始終的線索。像第1段記獨游的索然無味,第2段對往昔的回憶,第3段向裴迪發出的熱情邀請,總是在不斷地向裴迪表達自己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2、本文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全文文字凝練、樸素,句法上以四字句為主,猶如四言詩。中間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飭中又多變化。其寫景部分,形象鮮明、生動,聲韻和諧。王維的書信可以說是書中有畫,書亦如詩。作者的思想、性格、審美趣味已盡在其中了。
3、作為一封書信,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寫上?
作者為何在這短短篇幅中,濃墨重彩地描寫冬日景色,遙想描繪春天的美景,這與本文的寫作意圖有關,這封信既是用來敘述朋友情誼,同時也是與友人相約共賞,向友人發出邀請。作者把冬景寫得詩情畫意、生趣盎然,既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讓美景真情與朋友分享,同時也暗含著對朋友的勸誘和邀請。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寫景特別富有生活情趣,這也表現了作者期望閑適山水之中、追求田園生活的心理。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琢磨的。
六、難點內容分析
找出課文中描繪自然風景的兩處文字,說說這兩段文字給讀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確:
第1段:“北涉玄灞……復與疏鐘相間。”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輕風吹過,輞水柔波瀲滟。遠望,一抹遠山的暗影,村河邊點點漁火。寂靜中偶爾傳來一兩聲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廟鐘聲,時斷時續的舂米聲,隱隱約約而又清晰可辨。
第2段:“當待春中……麥隴朝雊。”春天的藍田山,風景絕佳。樹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魚嬉戲于清流,白鷗展翅與晴空。早晨,珠露圓潤, 閃亮在草尖、麥苗上,清晨野雞在麥地里鳴叫。
第1段描寫,是藍田山的冬夜圖,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如一幅水墨國畫,著墨淡雅,用筆清疏,寫意傳神,基調寂靜而清幽,是實景的真實描繪。第2段描寫用歡快流暢之筆,寫色彩明快之圖畫,把春日的藍田山中萬物勃發,生機盎然的景象描寫得清新朗秀,令人不勝向往。
七、參考譯文
現在接近十二月末,峣(yáo)山的景物優美、氣候宜人,很值得游賞。我知道你正在溫習經書,(準備應試),不敢輕易打擾(你),就(獨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過齋飯后才離去。
(歸途中)北行涉過灞水,(這時)清朗的月亮已經映照著城郭。夜間登上華子岡,只見輞水的波瀾在月光照耀下起伏蕩漾。還有遠山上的樹林間有火光忽明忽暗。還可以聽到從深深的小巷里傳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聲。村中舂米的聲音,與廟宇傳來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此時)僮仆都已休息,只有我獨自靜坐,常常回憶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攜手賦詩,在小徑間漫步,在清流旁佇立。
待到來年春季,草轉青,樹萌芽,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綠,小魚浮出水面,白鷗展翅飛翔,水露潤濕了河岸,麥田里野雞鳴叫,這美麗的景色不久就會有了,你能不能與我一起來游賞呢?如不是你這樣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事務相邀呢。然而,這中間可是有著濃厚的情趣啊!千萬不可疏忽錯過。托運送黃檗的人順便帶信給你,不能一一盡言。山中人王維說。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sanjie.org/sdcrgkfxzlgqdyw/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