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二十九篇 鴻 門 宴
二十九篇 鴻 門 宴
司馬遷
一、司馬遷與《史記》
1、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并處以宮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后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二、背景介紹
《鴻門宴 》,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項羽本紀》著重以“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三個部分對項羽進行了立體的人物塑造。 “鉅鹿之戰”,項羽勇奪三軍,成為天下注目的英雄;“鴻門宴”上,坐失良機,放走劉邦,埋下了悲劇的種下;而至“垓下之圍”時,英雄到了末路,格外悲愴。
三、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一)第一段:
1.注意下列字的字音:
①“王(wàng)關中”
②“說(shuì)關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為(wè)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
①“軍霸上”、“王關中”(軍、王,為名詞作動詞用,讀第四聲,是駐軍,統治的意思)。
②“說關羽”(“說”,勸說)
③“成五采”、“為(wé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 “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重點分析:
①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語,于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
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土,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得到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占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劉邦只是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說個性特征,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一個火暴漢子!
(二)第二段:
1.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①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固”,本來。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項伯”。“要”通“邀”,約請。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接納,準于入內。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③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于義。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后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后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為大王為此計者”與謂語“(是)誰”倒置。也可以說不是主謂倒置,那么“者”就是語氣助詞。
“孰與君少長?”疑問句,賓語疑問代詞前置。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判斷句,特殊指示代詞“所”、“者”構成“所……者”式名詞短語充當主語,作說明、解釋的對象。
2.分析課文內容: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
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由此看來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明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井為后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四、讀講課文三、四兩段:
(三)第三段:
1.明確交代本段記敘的事件: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玦”,第四件事“項莊舞劍”。
2.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明確:并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于“不自愿”,僥幸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
3.項羽“留沛公與飲”,終于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于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明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并不示明,由于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最后不了了之。
4. “項莊舞劍”在情節展開上有什么作用?這一事件給后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明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四)第四段:
1.“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備。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瞑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著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關系,劉邦信而用之,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張良則是“導演”兼“舞臺調度”,一切全由張良策劃,讀來絕無喧賓奪主之感。
2.有人認為樊噲在席上的講話跟劉邦一模一樣,“僅是語句上稍有變化而已”,對不對?如有區別,區別在哪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
明確:兩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側重于辯解,強調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繼而陳述秦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臺。而后明確指出懷王有約在先,沛公雖然先入咸陽,卻又“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沛公“勞苦功高”,責項羽“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實為“亡秦之續”。
從策略上看,二者區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于“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以攻為守”了。
二者有本質區別,說話的語調語氣也自然大不一樣,朗讀課文要注意這一點。
小結:課文三、四兩段記述“鴻門宴”上劉、項雙方的激烈斗爭。劉邦謝罪,以屈求伸,矛盾緩解,范增舉塊,危機依然四伏,項莊舞劍,更是險象環生,樊噲闖帳,故事到達高潮。項羽唯恐擔當“不義”之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增之計,終于讓劉邦借故脫逃,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五、讀講課文五、六兩段:
1.語言知識積累: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行”,行為、作為。)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何辭為?”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道芷陽間行。”(間,從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勝柄杓。”(“不勝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獻大王足下。”(再拜,兩次行禮,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詞,用來指稱對方。)
“豎子不足與謀。”(“豎子”,古代罵人的話,小子,沒出息的東西。)
2.劉邦脫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車騎”是什么意思?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么這樣?
明確: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一是放棄車騎,只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一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于盡快脫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為何不同?
明確:項羽對劉邦借故脫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單薄的劉邦不足為患;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后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精心策劃的陰謀——破產而惱怒。不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劍撞而破之”,更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可謂氣急敗壞。故事至此結束,“立誅殺曹無傷”則是對開頭“告密”的交代,是尾聲。
六、分析人物形象,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1.張良、范增是兩個什么樣的人物?他們在“鴻門宴”中處于什么地位?
明確: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是他為劉邦定下了“韜晦之計”,以“不敢倍德”、無意于稱王蒙蔽項伯,欺騙楚王,終于化險為夷。是他為劉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準備,從而贏得了斗爭的勝利。
項莊舞劍,張良出,樊噲急問:“今日之事何如?”可見事先有所商量。樊噲責項羽,口徑一致,由辯解進而反詰,則更可以看出事前經過周密的策劃。一方有備,一方無備,結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他認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他認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鍵。可以說張良是“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演。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于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案辦”。他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他與張良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鴻門宴”這場斗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斗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兩人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但是,兩人畢竟只是謀臣,唱主角的是雙方的決策者,是項羽和劉邦。
2.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么?對他應作如何評價?
明確: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后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推翻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七、參考譯文
沛公(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他的)國相,(相所有的)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項羽(聽了)非常生氣地說:“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讓他們)打敗劉邦的軍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受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里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云氣啊。(你)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你,平時和留候張良友好。張良這時候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詳細把事情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劉邦),說:“不跟(我走)將會一被殺。”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我)逃跑離開是不講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怎樣應付這件事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 項伯立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并)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對 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于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里,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么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里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呢?”
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你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的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并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終于)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于是張良到軍門外去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樣?”張良說:“非常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拼命。”樊噲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入軍門。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一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揭開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著項羽,頭發直堅起來,眼眶都要裂開了。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項羽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立起,站著(一口氣)把酒渴了。項羽說:“賞給他一只豬腿。”(左右的人)就給了他一只半生的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切著吃起來。項羽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辭!秦王有象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占有動用,封閉了官室,退軍駐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 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變。象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滅亡的秦國的后續者啊!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
項羽無話可答,說:“坐吧。”樊噲使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順便招呼樊噲(一道)出去。劉邦已經出去,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召呼劉邦(回來)。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么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些什么(禮物)?”(劉邦)說:“我拿一對白玉璧,準備獻給項王,一對玉酒杯,要送給范增。正趕上他們發怒,不敢獻上去,你替我獻給吧。”張良說:“遵命。”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駐扎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輸、人馬,離開這兒,獨自一人騎馬,同持劍拿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劉邦(行前)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請你估計我到了軍營,你再進去(見項王)。”
劉邦已經走了,(估計)抄小道(已經)回到軍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說:“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鴻門),已經回到了軍中。”項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sanjie.org/sdcrgkfxzlgqdyw/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