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三十五 李白詩二首
三十五 李白詩二首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一、詩人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二、背景知識
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的登覽勝地。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這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后,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宣城。
三、語言知識
江城:水邊的城,即指宣城。唐時江南地區口語,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繞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鏡:指橋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圓形,猶如圓的鏡子。
雙橋:指宛溪上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下橋叫做濟川橋,隋文帝開皇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橋影。
人煙:人戶炊煙。
四、詩歌分析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云:“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
“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筑。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里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舊游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登金陵鳳凰臺
一、背景簡介
以金陵為懷古對象的詩歌中,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是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二、文化知識
1.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云: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三、詩歌分析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才是永恒的存在!
頷聯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頸聯中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僅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 “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尾聯直抒胸臆,終是因為浮云擋住了太陽,擋住了視線,望不見京城長安而使我更加憂愁。
1、“鳳去臺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是獨自、孤獨的意思;慨嘆時間的流逝,六朝繁華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2、“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吳王的富麗宮苑如今被荒徑埋沒,東晉的名門貴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風不再,烜赫難久;詩人在感慨時間的無情,嘆息人世的無常。
3、“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寫遠景,所寫景色有何特點?有何作用?
若隱若現(半隱半現)、氣象萬千、雄偉壯美;意在揭示人世無常,江山永恒的主題。
4、“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長安不見”暗點詩中的哪個字?盡管奸臣當道君王昏庸,詩人仍然翹首長安,這說明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圍。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長安不見”暗點詩題中的“登”字。觸景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圍,而且自己報國無門,心情沉痛,可見他內心的赤誠。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旨意深遠,意境闊大,使是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四、難點分析
1、“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
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運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攔賢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圍。運用借代:用京城長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情沉痛。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后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史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于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臺,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不見長安”觸境生愁,意寓言外,旨意深遠,意境闊大,饒有余味。
2、詩歌首聯、頷聯、頸聯所寫內容與尾聯詩人的愁緒有什么關系?
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有自己的特點,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首聯頷聯感嘆六朝繁華轉瞬即逝,朝代更迭頻繁歷史的滄桑巨變,頸聯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長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涼,往昔豪華一去不返,興亡變化描寫無形之中與今時對比,“興廢由人事” ,作者憂心的長安的前途如何?詩人能否實現自己的抱負?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對于當今國家和自己的復雜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sanjie.org/sdcrgkfxzlgqdyw/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