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成人高考高起點語文--四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四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一、辛棄疾和辛詞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采納。后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采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利民。后被誣落職,先后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閑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斗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于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還善于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二、背景簡介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侂胄。因為那時蒙古已經崛起在金政權的后方,金政權日益衰敗,并且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一場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在那時瀕臨抗戰前線。辛棄疾初到鎮江,努力作北伐的準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胄提出了這些意見,并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托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借口一件小事故,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侂胄一伙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才大略來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詞人悲憤不已,賦詞寄懷。
三、詞作分析
(一)、“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1、問:辛棄疾開篇第一句,就寫的是“千古江山”,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寫到:“千古風流人物”——這兩種寫法有什么不同?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究竟作者認為誰是保衛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
2、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用孫權反襯當今統治者的昏庸無道。
(二)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1、問:作者在此處提到,“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說“斜陽草樹”。兩相對比,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當初盡管劉裕那么英武非凡,軍隊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著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2、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對統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王玄謨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胄北伐的一種勸誡。
1、問:此時,作者提到如果倉促北伐,必將會導致失敗。其中隱含了作者的一個意思,是什么?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才可以指揮作戰,獲取勝利
2、問:如果統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并沒有直接說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凄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王玄謨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步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1、問: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敗的典故影射王玄謨北伐的失敗,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敗后果來影射誰呢?
明確:自然是王玄謨北伐失敗后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五)“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當初魏武帝拓跋燾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1、問: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確: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慘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2、問:此處作者回憶當初揚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慘景象,本來是不堪回首的。此處為什么要寫作“可堪回首呢”?
明確:為了讓統治者知道,用人不當導致戰略失誤,會造成多么大的損失!因此,就更應該慎重,那么朝廷應該用什么樣的人才呢?
3、問:最后,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什么思想?明確: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為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四、藝術特色
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在于善用典故。如:
孫仲謀——孫權,他曾在京口建立吳都,并擊退曹操軍隊的南侵。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當年出兵滅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以及淮北的大片土地,有吞滅強敵的氣勢。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判韓的出兵草率。
佛貍祠——子民將要忘了國仇家恨了,催促宋王朝出兵收復山河,表示了對南宋政權的不滿。
廉頗——用廉頗自況,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的報復而朝廷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而這正是全文的主旨。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sanjie.org/sdcrgkfxzlgqdyw/3249.html